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县市 > 正文
绿色转型 绘就宜居之都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两江明珠,大美宜都。全媒记者景卫东 摄

废弃矿区变成“世外桃源”。    全媒记者景卫东 摄


三峡晚报全媒首席记者高伊洛通讯员黄诚杨爱苗

核心提示

长江、清江浩荡奔腾,两江交汇处,坐拥古城宜都。

这里“以港兴业,依港兴城”,港口码头迅速发展;传统化工企业布局岸线周围,撑起“百强县市”的脊梁……曾经,50公里的长江岸线,是重要的生产岸线。

正因如此,2018年以来,宜都也成为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把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3年来,宜都紧紧咬住这一目标,打造长江、清江两岸生态屏障,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山水润城生态廊道绕两江

“过去,这里都是鱼塘,有一股臭味。现在公园建好了,我们每天都能来散步。”在毗邻长江、清江的宜都高坝洲镇,贵子湖和南桩桥湖综合整治工程现场,50多岁的闫必会正和几名工友打理草坪。

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闫必会亲眼见证了贵子湖的一步步涅槃。因此,她也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改造中。

“我每天白天在这里上班,晚上还要过来散散步,就盼着早点建成,也能生活在公园边。”闫必会说。

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整治工程将通过岸坡整治、岸线复绿、湖滨生态湿地修复等措施,进一步改善湖区水生态环境。

初夏时节,距离贵子湖不远的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正是水天一色,风姿潋滟的景象。这里,从一湖清水到山水林田湖草共荣共生,天龙湾不仅带旺了人气,还推动了周边的商业及旅游开发。

去年11月,天龙湾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两个族群约30余只。中华秋沙鸭已连续5年在这里越冬,这几年观测到的中华秋沙鸭数量更是呈倍数增长。去年11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水清岸绿长江沿线展开美丽生态画卷》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中华秋沙鸭族群的壮大,得益于宜都对河湖湿地的保护。近几年,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水质提升、生态修复、河湖连通等工程,加强湿地保护,成效显著。贵子湖湿地从一潭死水蜕变为水上花园,为长江中下游湿地治理工作提供了示范与样板,也为国内外大型水库、库塘、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陆城街道的廖家湖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项目,则将着力打造“2+1+5+5”产业模式,即高标准建设2000亩精品橘园区、1000亩稻虾生态种植养殖区、500亩花卉种植区和500亩果蔬种植区。四大产业以廖家湖水域为主轴线分布,同步带动沿线村庄乡村振兴。

化工转型入园升级换“跑道”

宜都化工园攻坚指挥部地处高处,放眼望去,各大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尽收眼底。

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是打好打赢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的重点所在。宜都出台3年行动方案,分类施策、一企一策,以创新为主引擎,引导专业园区、化工企业,走循环化、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之路。宜都化工园,成为宜昌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的两大核心园区之一。

对化工企业而言,搬迁入园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物理转移,而是一次企业的发展升级。

华阳化工是宜都一家本地企业,也是最早进入化工园区的企业。去年受疫情影响,企业主打产品化妆品紫外线吸收剂外贸出口受阻,公司面向国内市场,用短短两个月时间研发出一款高端材料助剂,从容应对疫情冲击。

企业负责人坦言,这种向内挖潜、不断创新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关改搬转”形成的倒逼压力。淘汰落后产能、转型搬迁带来的阵痛,让企业潜心思考发展方向,壮大了研发队伍,加大了创新投入。

如今,从节能降耗到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绿色发展理念已融入到新华阳的“骨髓”,仅电费一年可以节省100多万元。

兴发宜都绿色生态产业园合成氨项目同样是“脱胎换骨”之举。

该项目引进行业先进的水煤浆气化工艺技术,“等温变换技术”等核心技术都是全国氮肥协会推广的节能减排适用技术。项目设有硫回收、烟气脱硫脱硝、污水处理、除尘等环保装置,建成后各项排放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抓住企业搬迁入园的机会,宜都化工园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招大引强,一批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等为发展方向的产业启动建设或投产,实现了高端定位。

按照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宜都共对27家化工企业实施关改搬转,促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矿山复绿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站在山顶远眺,草木葱茏,青山如黛;徜徉山间小路,两旁繁花似锦,冬桃树苗蓬勃生长……

如果不是景观墙上“凤凰涅槃”几个大字,你很难想象,这里是昔日的矿山所在。

位于宜都松木坪的松宜矿区,曾是湖北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因百余年的开采,资源枯竭,各类地质环境生态问题集中凸显。

“松宜矿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是具有典型特点的地灾治理项目。”松宜矿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按照“试点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松宜矿区强力推动矿区产业转型,形成煤矸石加工处理特色产业链和近代工业、乡村休闲、民俗风情等精品旅游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

松宜矿区充分利用废弃渣堆生态回收利用新工艺,处理废弃矿渣4.5万立方米,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经济利润2000万元。将陈家河河道的生态护岸工程与自然景观龙腾沟、人文景观云台观有机结合,打造陈家河上游龙腾沟沿线自然生态观景廊道和云台观人文景点相统一的“大旅游”生态系统,预计每年吸引游客2万人,实现经济利润500万元。

同时,紧密结合特色文化,促进工矿精神弘扬传承。将试点工作中的环保理念、生态文化与矿区“工矿文化”、“松宜精神”相结合。开建矿山文化展示馆,加强矿山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挖掘百年松宜光辉历史。溯源寻根“松宜精神”,充实丰富矿山文化展览馆内容,进一步凝聚人心。通过挖掘工矿文化,有效激发矿区群众积极参与其中。

从黄土黑地红壤,到山林田园湖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