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托起稳稳的幸福——宜昌市救助管理站以大爱之心投身寻亲服务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吴文与宜昌市救助管理站的朋友们挥手告别

宜昌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耐心询问受助人家庭信息

三峡晚报讯(全媒记者代丽君通讯员寇丽慧)“扶危济困、传递温暖、维护尊严、服务社会”,对一座城市来说,救助管理站是一个温暖的存在。

宜昌市救助管理站,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部门,长期以来始终秉承“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宗旨,坚持“热心、爱心、真心、诚心”四心服务,聚焦“助力团圆、让爱回家”服务目标,自2011年迁入石板村新站以来,共救助25941人,安置和滞留人员占历年救助人数1.81‰,帮助95名长期流浪人员寻亲成功,全面履行了救助管理机构“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工作职责。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救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一级救助站”“全省孝老敬亲先进单位”“宜昌市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

6年不凡寻亲路19年离散家庭再团圆

每一名流浪乞讨人员身后都有着心酸的故事与曲折的经历,每一名无身份信息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都有一个家,每一个家庭都在盼望亲人团圆、团聚。

日前,在宜昌市救助管理站的不懈努力下,重庆妇女吴文(化名)终于找到了家人,与儿女在救助站再获团圆。这一刻,她与她的家人等了整整19年。

2013年11月29日,该站工作人员在西坝甲街社区救助了流浪的吴文,在询问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其只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只好将其带回站内进行救助。

滞站6年里,吴文在轻松舒适的生活环境里,精神渐渐好转,记忆也在慢慢恢复。在一次与工作人员聊天的过程中,自述为重庆市綦江区人,并提到了“赶水”“九盎子”“黄泥岗”“大湾”等地名,表达了想回家的念头。工作人员李枝银迅速跟进,通过地图查找比对,先后联系到上述地名的村书记,并通过今日头条“头条寻人”栏目将其信息在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全覆盖推送,但仍然没有结果。

2019年4月,该站工作人员再次耐心询问,引导其回忆具有年代特点的“公社”名称,得到了“安稳公社”“跳鱼公社”等信息。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搜索“綦江区安稳公社”后,将寻亲方向从赶水镇调整到安稳镇,并辗转联系到了观音村村书记,确认吴文为该村村民,且失踪多年。当天中午,吴文的儿女先后联系该站工作人员,通过微信视频与吴文见面,确认其为他们走失了19年的母亲,并与该站商定了到站接领时间。至此,宜昌救助人6年多的悉心照料,2195天坚持不懈的寻找终于有了圆满结局。

寻亲的过程,漫长艰辛,千言万语汇成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有走失5年,网络寻亲终团圆的夷陵区男子张继威(化名);有走失7年,宜昌救助送其回家的松滋女子胡伟(化名);有走失26年,与家人在宜团聚的四川老妇罗群(化名)。

近年来,宜昌市救助管理站帮助流浪人员寻亲成功300多人,提升了民众对救助工作的满意度,使走失家庭破镜重圆,消除遗憾,体现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服务宗旨,长期将滞站率保持在千分之一点八,寻亲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为了流浪人员回家他们在外面“流浪”

救助管理站的服务对象大多身体、精神、智力残疾,长期在外流浪,难以交流,记不清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寻亲难度大。他们中有不过弱冠之年的青少年,有年逾古稀的老者,更有年幼孩子的妈妈,最长的在外流浪了近30年,最短的也已与家人失联达3年。宜昌救助人深知,寻亲线索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要想有新发现就得扑下身子,多跑、多听、多看、多聊、多磨。

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站里设置老年人专用座位,购买老花镜,配置轮椅、助听器,聘请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定期举行小组活动,丰富老人站内生活……在硬件上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受助人员重回家庭生活状态;在管理上倡导家人般的温情相伴,让受助人员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打开封闭的内心;宜昌救助管理站以“爱站如家,为爱寻家,让爱回家”为核心理念,把中华传统“家”文化贯穿到救助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在宜昌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服务对象顺利回归家庭的过程中,开展寻亲服务不仅需要耐心与毅力,更需要方法和技巧。经过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宜昌救助人创新工作思路,在管理增效服务提标上狠下功夫,探索建立“一观、二听、三问、四找、五对、六送”链条式寻亲工作法,辅以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大力开展寻亲服务。24小时在岗值班接待,求助热线24小时畅通,救助专用车辆24小时备勤,确保随时救助应急响应。

安家!找家!回家!为了让那些流浪到宜昌的人员能够安稳下来不再流浪,为了让安稳下来的受助人回到亲人身边,让每一个服务对象感受党和国家的关爱,宜昌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几乎全年都在外面“流浪”……

“寻亲党小组”引领他们是可敬的圆梦人

宜昌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有党员25名。站党支部以“关系在支部、活动在小组、奉献在岗位”为途径,结合党员日常工作实际,将支部力量“化整为零”,打破以往组织生活框定活动内容、限定活动场所的模式,按照党员业务所长探索建立党建新模式——功能性党小组,站党支部分设街面救助党小组、寻亲回家党小组、护送返乡党小组、站内服务党小组、未成年人保护党小组、信息宣传党小组,形成了“一个堡垒、多支先锋队伍”的功能性党小组运行模式。

经过几年的沉淀和积累,“功能性党小组”支部工作法不仅有效夯实了支部的堡垒作用,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精气神,也推动单位各项工作实现了新跨越,集体荣誉遍地开花,党员干部5人得到提拔重用,12人晋职晋级,“功能性党小组”变成了练兵场、竞技场,更成为了助推救助事业大发展的蓬勃力量。

有一种牵挂叫“等着我”,有一种执念叫“团圆”。宜昌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李建华表示,“寻亲党小组”将以党员的责任和担当践行救助使命,弘扬“忠诚、良知、爱”的宜昌救助精神,编织一张全天候、无缝隙、零距离的救助网络,让更多人关注流浪人员“回家”问题,让更多流浪人员回到家庭温暖中去,让血缘亲情回归社会。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