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为什么现在的博士“含水量”太高?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前不久,湖南邵阳学院发布的人才引进公告引发热议。23名博士居然全都来自菲律宾亚当森大学——一所各大世界大学排名榜单均“查无此校”、且已被教育部定性为涉嫌“售卖文凭”的高校。无独有偶,北大国发院商学院院长陈春花亦被爆出学历造假。“博士”,本来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天花板”,受到尊崇与赞扬,为何却屡曝负面新闻,给人“含水量”太高之感?

“内卷”已经“卷”到了博士是核心原因。根据教育部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首破千万。事实上,过去的每一年,毕业生总量都在“创新高”。过去研究生学历足以让毕业生们“手握尚方宝剑”“稳坐钓鱼台”,现今却成了求职资格审查的“门槛”。“水涨船高”的求职标准拉高了用人单位的期待,也勒紧了年轻人脖子上的“套索”。2017年至今,博士招生每年的增幅都在10%左右,5年间暴涨50%。“内卷”“卷”到了博士已成既定事实。

旧有的高校管理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实际则是直接原因。不仅是个体在“卷”,高校也在“卷”。当今高职高专晋升大学、大学申请硕士点、博士点,教师的博士学历占比都是绕不过去的“硬指标”。东南亚、韩国等地高校均已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的博士项目,累计打包费用12万元左右,就可获得中文辅助教学、寒暑假集中授课,甚至12天网课集中“攻坚”一学期课程的“优质服务”。高校考核和评价体系过分僵化,“唯学历论”让大家都在“独木桥”上赛跑,要么如陈春花之流“落水”只能“裸泳”,要么“桥断”,导致高等教育整体评价及社会公信力降低。

区域发展资源不平衡是“水博”频出的深层原因。地方高校要依靠自己的办学实力和资源条件吸引博士生加入是极困难的。以邵阳学院为例,公告中平均每位博士的人才引进费用为84.4万元,但实际入职后教授年收入约合10万左右,仅占坊间绰号“土豪大学”的深圳大学教授薪资的七分之一。其次,自1998年至今,我国高等院校经历了一轮“扩张时代”,许多硕士乃至本科毕业生都加入到高校教师的行列,占据了大量编制,高校也难以“调头”。最后,博士的培养周期漫长,“读出来”也“留不住”。用人单位自己培养博士,其时间、经济成本难以估量。而现任教师多年苦熬成“大神”也多半不甘再回原来的“小庙”,高校“竹篮打水一场空”。区域发展资源不平衡是“水博”频出的深层原因,“水博”的大量出现又会更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普通教师轻松拿到学位,作为高学历人才被引进回校。高校的博士占比提升,发展更上一层楼。海外“野鸡大学”们则凭此获取源源不断的生源和学费。看似是“三赢”的局面,却会真正透支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从1998年毛入学率仅5%,到2019年的51.6%,我国仅用20年就走完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发展速度远超他国,但真正要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宜昌点军区区委政法委 梅翔宇)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