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雄关楚塞 江流婉转绕芳甸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冯汉斌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历代诗人咏宜昌,青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肯定是需要浓墨重彩的一首,且不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恢宏想象,也不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瑰丽乡愁,单是一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足以让我们见识这位千年一遇的大诗人之大地理观。而寻绎这两句诗中的地理密码,山川奇险和平原沃土兼而有之的猇亭,最足称之。江北猇亭的虎牙山和对岸的荆门山,构成长江天堑和楚之西塞,也是一千多年来历代过往诗人的诗意勃发之源:陈子昂过此,留有“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句;杜子美过此,有“洞庭扬波江汉回,虎牙铜柱倾侧”句;来宜为官的欧阳文忠公,初至虎牙山,望其势,见其与荆门山捉对而踞于江之两侧,颇类似洛阳的伊阙龙门。不过,伊阙脚下流经的是伊水,而虎牙山下,滚滚东逝的,是浩荡长江。此为浪花淘尽英雄的壮阔之地,非伊水可同日而语。

长江,是古今猇亭一个最坚实的存在。江水由伍家岗古坟溪口入境,经虎牙滩、古老背、云池,进入枝江白洋,区内流程13公里,就有7条溪流注入长江。长江辟开虎牙荆门,成自然天险,于是成为你争我夺之地,两千年来战争迭起,最著者莫过三国夷陵之战;长江穿峡而出,猇亭成为其冲积而出的第一个开阔地带,既有舟楫与渔樵之利,亦有灌溉与种植之便,于是猇亭码头成串,成物资辐辏之地,最著者是如今尚存的织布老街。长江相依相偎,猇亭交通便捷,加上资源丰富,于是改革开放以来,猇亭成为宜昌市工业的倚重之地,尤以化工为著。曾几何时,长江不堪承受环境污染之重,如今,长江大保护成为上下共识的国策,猇亭贡献尤多。

猇亭者,虎啸为“猇”,十里为一亭。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巴楚文化、三国文化、奇石文化、码头文化、古镇文化汇集于此。辖区内有省级非遗项目“三国非遗传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虎牙山盐运纤道,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织布街。4月中旬,我们开启了在猇亭的寻绎之旅。

虎牙之坚,成就了猇亭在战争风云中的王者地位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是唐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里的诗句,说的就是西晋时发生在猇亭地段的一场战争,史称“西晋伐吴破西塞”。公元279年冬,晋武帝司马炎采取太傅羊祜用兵方略,分六路伐吴,其中王濬领军攻克吴丹阳(秭归),向西陵进军。时吴军于江中险要之处暗设木桩,用铁锁横断江路,又于江中暗置丈余长的铁锥,以阻挡晋军水师。由于羊祜在世时曾擒获吴间谍,晋军早知此情。王濬命人造大筏数十个,上缚草人,命善泅者驾筏先行,将铁锥拔起带走。王濬又命人作10余丈的大火炬,灌以麻油,置于船前,遇铁锁,点燃火炬,顷刻间便将铁锁融裂。于是晋水师畅通无阻,一路连克西陵、荆门(在西陵与夷道之间)、夷道(今湖北宜都)等城,斩俘吴军各地守将,兵锋锐不可挡,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此战后不久,东晋时代来临,分夷陵西境另置一县,命名“宜昌”,“宜昌”之名横空出世。

而此前的三国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更使猇亭扬名立万。夷陵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三大战役。如果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胜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那么,夷陵之战最终确定了三国的基本格局。也由此,猇亭成为妇孺皆知的三国古战场而载入史册。夷陵之战在蜀吴之间进行,虽然此战的主战场或在长江以南,但虎牙之险在夷陵之战中大放光芒,有专家认为,蜀军伐吴后,蜀军水师曾受阻于荆门、虎牙天险。正因为吴军死守虎牙关隘,将战争拖到了盛夏。彼时,蜀军移营,给青年陆逊创造了重大战机,得以火烧连营七百里,最终刘备败退白帝城。一战定乾坤,一将功成万骨枯,时耶势耶,思之,能不令人唏嘘。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的诗,置诸夷陵大战的背景下,仍然那么精当。

“武昌西去是宜昌,舟过周郎旧战场。更望猇亭一凭吊,滔滔江水感兴亡。”感怀寄慨,诗歌始终是最简洁,也是最好的方式。可以说,成就猇亭战争王者地位的,还是虎牙山。它海拔不高,其势却险,特别是临江一面,有如刀砍斧削。虎牙山下多石,称虎牙滩,它也是进入三峡的第一滩。以此滩为界,上称峡江,下名荆江。

长江之阔,使猇亭成为悠久的集市码头和烟火漫卷之地

长江之滨的猇亭,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长江文明的中心地带。1984年,在进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在马家溪入江口的东南侧,发现了一处新石器遗址,被命名为马家溪遗址。遗址位于长江岸堤下,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发现的石器中,以斧为主,其次为锛和石镰。此外,还发现了陶器,以红陶为主,其次为黑陶。据北京大学考古专家最终考证确定,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加工场,距今约五千年。猇亭的文明历史由此大大上溯。

充分利用长江之阔之长之博,猇亭乃是悠久的码头集镇和物资集散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虎牙山盐运纤道即是明证。该纤道位于虎牙山临江绝壁之上,下起虎牙下溪口,上至磨盘狮子山,全长1500余米,宽3米左右,最窄处只有1.5米。这条纤道,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荆州知府邱天英为保证水上运输川盐入鄂而建,是川鄂水上必经要道,现存石码头、纤道、纪年柱、拴船孔等。1872年,湖广总督李翰章曾拨盐税重修,并立有同治碑。此碑至今保存完好,现存“三国古战场”风景区内。

因江因水而兴的猇亭,又称古老背。明末清初,纺织业进入古老背古镇,本地及鸦鹊岭、安福寺等地农特产品,经由水码头上达重庆,下至苏杭。而古老背地区急需的生活用品,也通过水上通道回到古镇交易,其间发生了许多值得回味的故事,当地作家杨子峰的《古老背笔记》述此甚详。

以织布街为中心,民国初年,猇亭区内,不论城乡,织机之声随处可闻,每至清明,乡村所产土纱土布,相继来此交易,形成有名的纺织集市,猇亭甚至有“清明的布,铺大路”之说。彼时,临江的织布街,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纺织从业人员摩肩接踵。街上有名的建筑包括玉皇阁、汪氏宗祠等,有的至今犹在。在织布街踏访,我们发现明清古码头上下长达一公里,是宜昌城区目前唯一保存较好的明清商业码头遗址。而织布街正在进行新的施工,当地欲将此街打造成有回味和乡愁的老街区,以吸引游客。宜昌最大的纸品收藏家刘克兢将自己毕生的藏品,包括粮票、布告和老地图等精品,落户于此,他对记者表示,这段时间正抓紧布展,准备迎接全国的收藏界朋友。

也正是织布街,抗战期间以阔大的胸怀,迎接了西迁到此的武昌艺专的师生们,猇亭籍著名画家冯中衡受益于此,成为影响一方中国水彩画开拓者。“1938年,抗战烽火烧到武汉,武昌艺专辗转到了古老背,学校就设在我家隔壁的汪家祠堂,这样我认识了艺专的大部分老师,特别是校长唐一禾。”通过一番努力,冯中衡成为武昌艺专的一员,最终成为绘画大家。

武昌艺专,就是今天的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去年,正值湖北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该校专门派人来到猇亭,将“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抗战时期旧址”的纪念匾,授予织布街。

时代之变,猇亭成为长江大保护的重要节点和绿色发展之城

千百年来,猇亭以农业为主。明末清初,手工业逐渐繁荣,除繁忙的纺织业外,还有制陶业。据传,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一钟祥窑工来到此地,筑窑制陶,烧砖制瓦。随后,从善溪到黄龙寺,一座座庞大的龙窑依山而建,火光映月,青烟遮日。在制陶业式微后,又兴起了以烧制砖瓦为主的温家窑、郭家窑和徐家窑。特别是温家窑烧制的“清澄砖”,是兴建祠堂、道观和庙宇的首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催生了猇亭丰富的文艺民俗,该地栽秧有栽秧锣鼓,薅草有薅草锣鼓,车水有车水锣鼓,还有扯草、砍柴等,劳作时均有锣鼓相伴。有锣鼓必有田歌,猇亭最有名的田歌是栽秧歌,秧歌曲调优美,内容宽泛,或一人吟唱,或轮流接唱,或众人对唱。唱完秧歌再唱“墩子”,用愉快融化劳作时的疲累。在猇亭的民俗文化中,堂祭特别值得注意,这种对于逝者的优遇,甚至超过了生命的降生。

如果说昔时,猇亭是历史古战场的话,那么现在,猇亭已是宜昌城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主引擎。从乡镇企业起步,到工业经济占宜昌城区的三分之一,猇亭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投资热土,广汽集团、华润集团、宝武集团、兴发集团和南玻集团等大企业相继落户猇亭。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猇亭,这是猇亭改革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全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如今,猇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之城,辖区有13公里长江岸线,有宜昌城区后花园后山片区和水源保护地善溪冲水库两个城市绿肺,区域内有六泉湖生态公园、424公园、三峡奇石文化广场、生态湿地公园、沿江江滩步道等规模大、绿化足、环境美的自然资源。三国古战场风景区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通过连续多年举办三峡奇石文化旅游节,“猇亭玛瑙”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猇亭文化英雄魂

王前程

“南首猇亭路,茫茫白浪间。风生羊角戍,山尽虎牙关。”三百多年前,清代文豪王士祯在《宜都县南中流大风》诗中一口气点出了宜昌大江南北三处军事险关,在回味古代英雄和历史事件中颇有点兴奋不已。

从现有历史文献看,猇亭之名始于陈寿《三国志》,应为蜀汉刘备所置亭名或更名。当年刘备统率十万大军东进宜都郡与吴军争夺荆州,视察前线时见山川雄奇壮丽,便立“猇亭”之名,取“猛虎下山”“虎虎生风”“骁勇善战”等含义以壮蜀汉军威,以激励将士们一举击败吴军夺取胜利。可见,刘备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留下的猇亭是一处凝聚着三国英雄魂、沉淀着厚重军事文化气息、永远值得回味的历史地名。

诚然,我们民族崇尚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精神,无论成功与失败,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英雄之魂才是最高尚的境界,这种伟大精神一直激烈着猇亭人民努力奋斗前行的脚步。明清、近代以来,猇亭成为宜昌府重要的江滨码头和商业区,为两岸人民的过往提供了便利,为古城商贸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猇亭成为宜昌市重要的经济开发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为宜昌的飞速发展增添活力与光彩。

(作者系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三国史研究专家)

猇亭小档案

●小名:古老背、兴善坊、虎脑背、古楼背。

●人口:6万多人。

●成员:古老背街道、云池街道、虎牙街道。

●最高点:黄龙寺(海拔225米)

●最低点:红港居委会(海拔48米)

●三国地名:猇亭、马家溪、上马槽、下马槽、滚

银坡、云池、将军垴等。

●民间舞蹈:滚灯、地花舞、扇子舞、采莲船、蚌

壳精等。

猇亭文化名人录

●冯中衡(1921-2002)1921年出生于宜昌猇亭,1945年毕业于武昌艺专,师承著名旅欧画家唐一禾、冯法祀等。因其三峡油画、水彩画开先河之功而被美术界誉为“画坛纤夫”。他是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湖北省以及宜昌市美术事业奠基者和领导人,毕生从事美术事业,成就卓著。

猇亭古战场勒石联

姜祚正撰

五千年历史,今人后人皆可鉴;

八万里风光,仁者智者各有收。

怪我迟来,亭前历次风烟,未收眼底;

谅君归去,史上一些趣事,已在心头。

猛将巡关,蛇矛丈八;

雄师守塞,犀甲三千。

当年谁是谁非,撇开了我等;

今日论功论罪,由不得他们。

猇为虎啸声,虎将巡关常带犬;

亭乃髙字头,高人改稿就添丁。

(嵌字组字联)

雄关险隘,古塞高亭,绿铺地

丽日和风,水秀山青,碧接天。

(回文联)

猇亭区文化极简史

新石器时代

马家溪遗址出土石器表明,五千年前猇亭有人类活动。

公元222年左右

三国猇亭之战

公元280年左右

西晋伐吴

公元588年

杨素率隋军东下灭陈。

公元725年左右

李白出峡,作《渡荆门送别》。

元末明初

纺织业传入猇亭

1872年(同治十一年)

重修虎牙山栈道。次年完工并刻碑。

1928年

古老背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

1938年

武昌艺专西迁古老背织布街。

1949年7月

猇亭全境解放

1984年

马家溪遗址被发现。

1995年3月21日

国务院同意宜昌市设立猇亭区。

2001年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