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枝柘坪上听取蛙声一片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这些高山盆地的水田很快就会被种上水稻,再过几个月到处都可闻稻香。

村民正在耕田。

油菜+冷水米已成为枝柘坪农旅融合的重要手段。

进入4月以后,姚廷凤处在高兴之中。

月初她拿到了经营许可证,再过几天食品卫生许可证也将办好,意味着她家的民宿有望在“五·一”长假试营业接待来客了。

作为长阳渔峡口镇枝柘坪村第一个开民宿办农家乐的村民,姚廷凤颇豪气,将家中装修豪华的4层小洋楼全部作为客房,“我们全家就住在旁边的老房子里,不跟客人混住在一起。”

除了姚廷凤家,村里还有好几户村民打算拿出自家的洋房开民宿办农家乐。

显然,这个昔日的枝柘坪乡政府所在地的高山盆地小村落,已经做好利用高山冷水米等产业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只待游客上门了。

先祖深山筚路蓝缕艰苦创业

柘,读音同“这”,意为长刺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柘,在宜昌方言中多被称呼为“炸刺”或“刺条儿”。

枝柘坪由来,是先祖覃氏艰难创业的写照。据枝柘坪村覃氏后人考据,他们这支覃姓源自元末明初江西覃氏,先人迁徙到鄂西生活,他们为先祖三兄弟中的长房。

《中华覃氏志·湖北卷》记载,这支覃氏系“离光堂”后人,始祖为覃燕烈,生于元朝大德(1303年),祖居南昌,后兵乱四起时带弟燕宁、燕明初避兵于吉安府以及四川石柱,后由长江而下至宜都红花套,再隐居长阳,其中安顿燕明于两河口、派遣燕宁于七丘螺蛳坪、自己于渔峡口镇招徕河龙丈坡分头创业。

先祖传承数代后,后裔迁出,其中一房选中枝柘坪这片清江高山盆地,内有河流穿过,水草丰美,遂在此定居。

宜昌姓氏研究学者欧阳运森以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逐水而居,是人类的本能,有水的地方自然更适合耕种,有河流湖泊的平地是移民最早定居的地方,因此在民间有很多“家河”、“家溪”、“家湖”、“家冲”的地名。

为何枝柘坪没被称为“覃家河”?

枝柘坪村党支部书记覃拥军从老一辈听到的故事中,有着明确的解释:覃氏先祖抵达枝柘坪时,这里因为长期无人居住,到处都是“炸刺”、“刺条儿”,一家人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清理了一片空地出来修建房屋、开荒种地。“炸刺”以“枝柘”来称呼,于是就有了“枝柘坪”的名字,一直流传数百年到现在不曾改变。

深山之中,覃氏先祖面对满地荆棘,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繁衍生息。

一座清代院落见证百年繁华

目前,枝柘坪村3600余人,覃姓后裔就占了三分之一,“原枝柘坪乡政府驻地就是我们这一支覃氏祖祠。”

站在村委会门前,东西两侧高山环绕,将这片盆地紧紧围住。覃拥军告诉记者,以前覃氏祠堂正门朝东,正对着两座山为“文笔岭”和“笔架包”。

这两个名字也是古代先民们“晴耕雨读”朴素愿望的体现,当时要想支撑子弟读书必须拥有不菲的家资,恰好这支覃氏后裔在枝柘坪一带高山盆地艰难创业,开辟出了大量的水田,足够支撑子弟读书,“老人们说,出过不少清朝时的太学生,还有人当过知县、知府。”

在村委会的西北侧是枝柘坪小学,390多名学生正在教室内认真上课,不时传来琅琅书声。这个学习场景与学校院墙外家长们农田耕作场景组合一起,犹如昔日“晴耕雨读”的田园画卷再现。

小学门前是以前枝柘坪乡的“街”,绵延数公里。沿街往南走,在卫生院对面有一处老房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这幢清代院落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前为门厅,后为堂屋,中间夹一天井,两边辅以厢房,硬山布瓦顶,穿斗式梁架,砖木结构。据考证,这所房子系清朝嘉庆时期覃开诏(一说覃先诏)所建。

《中华覃氏志·湖北卷》记载,覃开诏,字玉书,乾隆时期太学生,理财圣手,系枝柘坪“洪泰号”的创始人,置家产万贯,呈报朝廷以求庇护。

74岁的村民覃德高从祖辈处听说,当年“洪泰号”共有六栋,随时间推移最终只剩下了“二号宅”。

这幢拥有2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还是红三军军部旧址。

1931年2月初,红二军团前委决定,“依托五鹤石长,以冲破敌人包围和向外发展。”同月末,决定集二、六两军共万余人于枝柘坪地区整训。部队散驻于枝柘坪四周30多平方公里地区。三月下旬,遵照中央指示,在枝柘坪召开了红二军团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整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仲夏任政委。

这处旧址具有典型的鄂西乡土建筑特色,体现出民间建筑艺术的较高成就,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风格,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同时还是湘鄂川黔在土地革命时期保存完好的近现代史迹之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传承红色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和助力乡村振兴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枝”独秀的高山“鱼米之乡”

一枝二磨三榔坪,这是数十年前长阳流传的俗语,是对当地农业经济发达的乡镇的赞扬,其中“枝”就是枝柘坪乡——后并入长阳渔峡口镇——原乡政府所在地就在枝柘坪村,这里高山盆地面积达数千亩,自古以来盛产水稻,不仅是“鱼米之乡“,还是“长阳粮仓”。

仅以平均海拔600米的枝柘坪片区为例,枝柘坪村、梁山坝村和青龙村等三个村都四面环山,却有着长10多公里、最宽处1.5公里的高山盆地。一条枝柘河穿村而过,从鄂西喀斯特地貌的深山中带来“冷水”,滋润着两岸农田,然后通过北部的弭水洞汇入清江。覃拥军介绍,这也让整个片区拥有2000多亩高山冷水米产业,年产近1000吨,“我们枝柘坪村有1200亩。”

采访时,村委会旁水田里青蛙叫声不绝于耳,“等到农历六七月间,稻花开了,我们枝柘坪就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场景。”

油菜是去年“6·28”洪涝灾害后从上级部门争取来的灾后重建项目之一,既帮助村民灾后生产自救,同时也是对乡村旅游的一个探索,“往年看到其他地方油菜花刷屏朋友圈,我就想着枝柘坪这一大片盆地种满油菜花会更好看。”

果然,今年3月,枝柘坪惊艳了朋友圈。覃拥军请来专人拍摄照片和视频,发布在各个平台,收获了数万点赞和数十万观看点击量,“这让我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希望。”

按照规划,未来枝柘坪的乡村旅游以这高山盆地水稻做文章,春赏油菜花,夏闻稻花香,秋享丰收喜,让城里的游客充分体验农耕文明的乐趣,“冬季则依托我们渔峡口镇龙池的温泉资源,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高山盆地的冬日美景。”

属于枝柘坪的诗和远方已经开始描绘了。渔峡口镇相关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枝柘坪片区,建设万亩油菜—水稻农旅融合示范基地,探索发展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的循环种养方式,完成枝柘坪大米地理标志认证,让“一枝”的名片更亮更响。

(部分图片由枝柘坪村村委会提供)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