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绝版《尚书》由杨守敬从东瀛购回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杨守敬购回的宋版《尚书正义》内页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冯汉斌

精湛的技艺,精美的舞台,穿越千年的古今对话,先贤风骨的浓郁神韵,牛年伊始,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央视综合频道正式首播。古今两位读书人撒贝宁和伏生跨越九个朝代识读《尚书》,让观众连呼震撼。

令人唏嘘的是,《尚书》的坎坷命运一直延续到晚清。彼时,极珍贵的宋刻八行本《尚书正义》,竟然在中国失传了,仅有两部保存在日本。一部在日本足利学校,另一部在大阪私人手中。清光绪十年(1884)四月,有着“鄂学灵光”之称的宜昌籍大藏书家杨守敬,从日本大阪私人手中重金购买此书,最终让“国宝”回归中国,后入藏国家图书馆。

最有文化的“穿越”,让《尚书》瞬间鲜活起来了!

《尚书》是历代儒家研习的基本典籍,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它不仅是研究虞、夏、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一些专门学科或学说的源头性典籍。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焚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

《典籍里的中国》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以命护《书》片段,让观众不禁泪流满面。秦末动乱,《尚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视《书》如命,纵然乱兵刀剑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妻、子为保护《书》,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华夏文明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这句来自《尚书·夏书·禹贡》中的话,成了节目中经典句子。童年伏生用稚嫩的声音诵读着,老年伏生用深情的声音沉思着。镜头流转,最后一群现代的小学生涌进博物馆,遇见从两千多年前穿越而来的伏生,也齐声念着这句话。原来,几千年过去了,《尚书》依然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铭记着;原来,经典就应该与时俱进地鲜活起来。

宋版《尚书》国内失传,杨守敬费尽周折东瀛购归

东晋初年,一位叫梅赜的官员给朝廷献上了孔安国注《尚书》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古文尚书》25篇。南朝陆德明在撰《经典释文》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时,选择了梅赜所献的《尚书》版本。唐太宗时,诏令孔颖达等人编撰《五经正义》,其中《尚书正义》也选择了孔安国注本。之后流传的《尚书》,也大多都是根据梅赜所献的版本进行编修。

最初编撰的文本只有疏,没有孔颖达为之解释的《尚书》的经文和孔安国注。这种单疏本阅读不方便,南宋初年,在浙江绍兴的两浙东路茶盐司陆续编刻了经、注、疏三者俱全的本子,这组本子经文半叶八行,世称“八行本”。

令人遗憾的是,时难年荒,宋版八行本《尚书正义》在中国失传已久,仅有两部保存在日本。一部在日本足利学校,另一部在大阪私人手中。清光绪十年(1884)四月,杨守敬从大阪私人手中重金购买此书,得以回归中土。后入藏国家图书馆。此版本《尚书正义》文字讹误少,可以说是《尚书》的一大善本,是比较精善的经、注、疏俱全的合刻本。

杨守敬族重孙、郦学家杨世灿先生昨天给记者提供了杨守敬在此书中写的跋文。文中详细记载了收购此书的过程:“此则中土久亡,惟日本山井鼎得见之,载入《七经孟子考文》。顾其原书在海外,经师征引疑信参半。余至日本,见森立之《访古志》有此书,竭力搜访。久之,乃闻在西京大阪人家。嘱书估信致求之,往返数四,议价不成。及余差满归国,道出神户,亲乘轮车至大阪物色之,其人仍居奇不出。余以为日本古书,有所见则必得,况此宋椠正经正注为海内孤本,交臂失之,留此遗恨!幸归装尚有余金,乃破悭得之。”这段话表明,杨守敬为得到此海内孤本,曾多次到日本大阪的收藏者家里求购,但也多次无功而返,直到归国前,他不想留下遗恨,最后一次上门,不惜重金购得。

“杨守敬可以说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伏生。”杨世灿称,杨守敬一生收藏的书籍达几十万卷,其中海内外孤本有几万卷,宋版藏书数千册。特别在日本期间,正值维新之际,倡新弃旧,古典汉籍被随意抛掷,使他得以大量购回许多在国内已散佚的善本秘籍,其中有十分珍贵的六朝及唐代抄本和世所罕见的宋元版古籍,八行本《尚书正义》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还有《千金方》等。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