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七十一岁志愿者手握印把子,与乡邻心心相“印”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记者张泽牧 通讯员胡梦潇 谭雪姣

最近,猇亭区双桥社区的郭崇山火了,有市民发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持印章,风雨无阻出现在疫情检测点。听说了这个消息,记者驱车前去采访。

“郭爷爷,今天几点下班?”“12点。”“老郭,采样点是不是新增了几个?”“是的,去看新闻,非常详细。”

上午9点30分,在双桥社区核酸检测点,蓝色的遮阳棚下,郭崇山坐在小木桌前,一边盖章,一边回答居民的各种问题。不到5分钟回答了七八个人。面对媒体采访的要求,郭崇山却是摆摆手:“小同志,你稍等一会儿,我先忙完手头的工作。”

直到小桌前没人来咨询,郭崇山才放下印章,接受记者的采访。

当志愿者的初衷:

“助人为乐让我备感快乐”

71岁的郭崇山,精神矍铄,头发花白。退休前,他是宜昌市木材工业公司的一名干部。2011年退休后,来到猇亭居住。

郭崇山住在金岭一街。这里是猇亭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有做餐饮的,卖服饰的,还有经营小商品的,非常热闹。

这里很多商家不是本地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外地口音,加之不熟悉猇亭本地的政策,时常弄不明白子女入学政策。

郭崇山同街坊聊天,得知这些商家的困难,便主动干起了“居委会主任”的工作,帮忙联系教育局、学校,了解学龄教育的政策,再告知这些商家,帮他们解决了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觉得帮助人有很大的乐趣。”

郭崇山有两项绝技,书法和象棋。社区得知此事,便邀他去社区办培训班,教居民写书法、下象棋。

郭崇山想也没想,便应承下来。

双桥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黎开蓉说:“郭爷爷会在暑期义务教书法、象棋,很多学员都是8-14岁的孩子。”

不少人慕名来培训班学书法,这里成为一个信息集散地。

一次,郭崇山从学员那得知猇亭有个长江哨兵志愿服务队,跟保护环境有关。他想了想,自己身子骨硬朗,也就报名了,去猇亭长江岸边捡垃圾、塑料瓶、果皮纸屑等等。

后来,疫情暴发,社区招募志愿者,郭崇山也是积极报名。

现场直击

老志愿者的8小时工作制

初冬,清晨5点左右,猇亭寒气逼人,街头的早餐店还没开张营业。而在前一晚9点就入睡的郭崇山,已早早醒来。

为了不影响家人,他轻手轻脚洗漱完毕,做了一顿简单的早饭给自己吃。6点20分郭崇山离开家,步行将近20分钟,于6点40分抵达双桥核酸检测点。

郭崇山首先和其他工作人员互相检查24小时核酸码,排队做核酸后,开始了上午的工作。

双桥社区监测点位于猇亭中心城区,平均每天上午有2800多号人,最高峰时有3700人。

这里共有13名工作人员,有检查二维码的,有进行劝导的。他的工作和大家差不多,但主要还是盖章。

“领导考虑我年纪大了,就安排了一个稍微轻松一点的活,不用走来走去。”

但即使是“稍微轻松”,在记者看来也是殊为不易。采访中,时不时就有老年人来取证明,除了盖章,郭老还要给他们讲解疫情防控政策。

李汉国老人走到小桌前,向郭老询问,“我要去渔洋关,那边查落地核检不?”

“有证明就行。”

“猇亭是不是才出了一个24小时核酸检测的通知?”

“对,你去猇亭融媒上看,公众号上说的很清楚。”

郭崇山告诉记者,一般是忙到中午12点,人多最忙的时候,会延时到下午1点。

“印把子长”

“这是群众对我工作的肯定”

采访了一会,记者抬头,志愿者黎开蓉去另外一边巡逻了。

“郭爷爷,黎大姐在这儿,主要是干什么的?”

“她和另外一名叫李宜华的同志,是我们这儿的‘点长’。”

“点长?”面对记者困惑的目光,郭崇山笑道:“都是我们私下喊的,她们要负责这里的全面工作,我们就给她们取了这么个封号。”

“那您呢?”

“更有排面儿,‘印把子长’!”说到这儿,郭崇山忍不住笑出声,“我负责盖章的,手握‘印把子’,大家就这么称呼我了。”笑完,郭崇山又道:“这是大伙没把我当外人,对工作的一种肯定。”

在之前,给做了核酸的老年人开证明,要靠手写姓名、时间以及身份证号。

有时候,手写的又酸又累,但即便如此,还是影响速度,“很多老年人排队,写慢了,就会有人不耐烦。”

后来,社区书记张宇想了办法,弄来日历章,也简化了部分流程,现在盖章,盖一个走一个,非常快。

见到来一个人,郭崇山盖一张,记者好奇地询问:“为什么不全部盖上,来一个盖一个,多麻烦。”

“今天的如果盖多了没发完,明天就不能用了,要换新日期了,浪费国家物资。”

“别老开盖,免得热气跑了。”

家人的支持是极大的动力

上午10点多,70岁的老伴卢文芬来到小桌前,给郭崇山送来保温杯,里面盛满了热水。卢文芬将杯子轻轻放到桌上,关切地说:“别老开盖,免得热气跑了。”

郭崇山告诉记者,妻子非常支持自己投身公益活动,以前参加长江大保护,去江边捡垃圾的时候,老伴怕江风大,我会着凉,会专程去送衣服。中午在培训班讲课,老伴还会去送午饭。

“当志愿者,稍不留神,就有感染的风险,正是因为家人的支持,我才有更大的动力。”

在现场,记者随意的找到几位刚做完核酸的市民,提到郭崇山,上至70岁老人,下至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说认得他。居民周华记得,有一个中午,他陪着母亲去找郭崇山开证明,“老爷子扒拉了两口饭,把碗放下来就开,非常尽责。”

郭崇山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无忧,他干得也高兴,趁做得动就做,发挥余热。

但其实,郭崇山还有更高一层的理想:“公益事业要有人干,我愿意做好那块砖,抛出去,引来更多年轻的璞玉。”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