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民生 > 正文
宜昌四部门再出实招助力乡村振兴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宜昌市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5月25日,宜昌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主要成效新闻发布会举行,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袁正泉介绍了宜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

宜昌市人社局、市水利和和湖泊局、市民政局和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让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3年,将按照“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保重点”总体要求,四个“三”措施,确保脱贫人口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坚持“三个强化”稳存量。强化政策落实。实施就业政策找企找人行动,全面落实稳岗返还、社保补贴、企业吸纳就业奖补、创业补贴、交通费补贴等政策。强化分类施策。针对尚未外出务工、市内务工、市外务工、返乡脱贫劳动力及无法外出弱劳力、半劳力,采取不同措施精准帮扶。强化结对帮扶。对新增帮扶对象,1天内对接了解需求,1周内提供首轮“131”就业服务,1月内帮助就业、培训,确保动态清零。

做好“三个统筹”扩增量。统筹劳务协作,深化区域协作机制,加强市内县际劳务协作。统筹产业带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深化联农带农试点示范。统筹岗位开发。

创新“三项机制”提质量。创新“五业联动”就业培训机制,确保有意愿脱贫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创新“四创共享”扶持孵化机制,探索“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贷款+创业补贴”措施。创新“特色品牌”培树孕育机制。

紧扣“三个聚焦”保重点。聚焦重点突破。定期举办专场招聘,帮助“安置区”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聚焦动态管理,健全帮扶台账。聚焦维权服务,打造“宜昌不欠薪”品牌。

三个方面做好水文章

农村供水是重要民生工程。今年,水利部门将在“三个”方面做文章,全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干旱风险。

补齐短板强“基”。以建设稳定水源工程为基础,开工一批水库、泵站、引调水等骨干水源工程,从源头上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截止目前,已完工农村供水项目17个,受益人口25万人,已开工建设农村供水项目51个,总投资33.6亿元;下半年,全市还将开工18个供水项目,总投资13.5亿元。

科学防范应“烤”。全面排查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情况,对管道破损、闸阀损坏、水池漏水等问题查漏补缺。充分把握汛期降雨有利时机,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库、塘、堰、池储备抗旱水源。

精准施策保“供”。高度关注旱情影响情况,分类施策,对水量不足的地方,实施就近补水和分时分区供水;对水源短缺的地方,通过“引、调、抽”等方式相结合,实施跨区域补水;对居住分散、缺水严重的地方,实施应急送水,千方百计确保农村群众生活用水得到基本保障。

为困难群众筑牢保障线

兜底保障是守护困难群众的最后保障线。今年,市民政部门将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持续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

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建立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今年3月28日完成社会救助提标,首次实现全市城乡救助标准分别统一,其中,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80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600元/人·月。同时,根据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为困难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扩大低保保障范围。规范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并启动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工作,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及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及其他家庭中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纳入“单人户”施保范围。

提升救助服务质效。持续深入推进居住地申享社会救助、以告知承诺确认对象、分散特困关爱服务等改革事项,从便民利民上打破户籍限制、简化审核确认流程、提升服务类救助水平。

稳定社会救助政策。对突发状况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实施临时救助;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且财产符合相关规定的长期困难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赡(扶、抚)养义务人且财产符合规定的对象纳入特困人员供养。同时,继续实施低保渐退政策。

四大举措助农村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推动农村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今年,我市将在采取“四大”举措,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基地。坚持以绿色为发展底色,高标准建设现代粮油、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养殖业基地,打造400万亩乡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60个畜禽规模化养殖场。

推进八大产业链能级提升。坚持“内培外引”,市县联动培育和招引一批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自带流量的龙头企业和渠道商。力争到2025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00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建设1个区域农产品交易中心,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N个特色种植基地。

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积极发展休闲旅游、避暑康养等新业态,带动农户稳步增收。

健全完善联农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建立“龙头企业(产业园、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多元帮扶机制,让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

三峡晚报记者郑岚 通讯员张鹏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