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娱乐 > 正文
《山海情》为啥火?扶贫不怕亮短揭丑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火得“讲几句西北方言成了时尚” 火得很多不知“贫”滋味的90后、00后跟着哭得稀里哗啦


《山海情》剧照

扶贫剧《山海情》火了。火得“讲几句西北方言成了时尚”,火得很多不知“贫”滋味的90后、00后跟着哭得稀里哗啦。豆瓣评价一路涨到9.4分,很多人见面会问《山海情》看了吗?

一部主旋律,讲脱贫攻坚,怎么成了爆款?在看惯玄幻、修仙、宫斗、戏说的今天,在被特技、大场面轮番轰炸的当下,怎么成为当仁不让的“现象级”作品?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敢于真实。不仅揭开真实的贫困,更去触碰真实的人性,甚至暴露脱贫攻坚中真实存在的干部心理、社会矛盾、利益纠纷、机制体制弊病,不羞羞答答、不遮遮掩掩,像剧中的西北人一样,直截了当。

敢于这样讲述扶贫,恰恰是对扶贫最大的自信。扶贫不是一路高歌猛进,而是尝尽千辛万苦。扶贫不是无菌生长,而是载满众生百态。人穷的时候,总要去掩盖。人富的时候,才大可以拿出来调侃。人们在剧中看见真实的扶贫,可以揭丑,不怕亮短,坦然面对走过来的路,这是最让人欣慰的国民心态。

人们最初在剧中看到真实,是西海固真实的贫穷,剧中演绎的是真人真事。为换几口水窖一头驴嫁女儿,仨兄弟伙穿一条裤子。然后惊叹于剧组的真实,真盖房、真夯土、真筛沙、真刨地,甚至真种蘑菇。最后知道,原来真实的闽宁镇就是这么发展壮大,就在银川的边边上。

《山海情》触碰的深度不止于此。贫困的农民流露出无知、短视、算计、自利,甚至坐地起价、欠账不还、扒车盗窃,在真实的人性面前,观众不仅恨不起来,反而更真实看到贫困对人的摧残,人在贫困挤压下的无助。细节处理上,农民因为旱,“梦里都憋着一泡尿浇地”,女工在福建的活动中往口袋里偷气球,想带给留守家中的孩子,因为心疼水的无比宝贵,一次次舍不得用水。贫穷造成的稀缺感,揭开在眼前。

《山海情》的锐利,到此为止了吗?不,扶贫中曾经的怪状,甚至不堪的一面在剧中被毫不留情揭短。救济粮养懒人,扶贫牲畜扶贫鸡被吃光,接着面子工程、好大喜功、形式主义一再上演,基层干部两头受气,苦不堪言,甚至闽宁镇某一阶段管理混乱、腐败滋生也被真实袒现。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更深远的贫穷。干部心里是“穷”的,没有好项目,拿不出政绩,还急切渴望出人头地、大鸣大放。水管所心里是“穷”的,有限的水有限的机会,想把“粉擦在脸上”,水费内外有别。菜贩子心里是“穷”的,把菇价压到人苦不堪言,甚至不惜扣“扰乱市场”帽子,打伤专家。穷,带来一个恶质的生态,甚至带来人们不易察觉的思想观念。

也正因此,宁夏有干部颇有微词:“是不是把福建干部塑造太光辉,坏人让宁夏干部当,有失公允。”落后与发达的差距,恰恰在思想认识上拉开。而深层的贫穷,一次次绊住了手脚,更绊住了头脑。就像剧中展现了“小富即安”,辍学打工成风,甚至干部也有意无意放任发生,各部门习以为常。脱贫,是从物质层面,一直突进到思想层面的“革命”。先发地区,相较之下,整体氛围往往更务实,服务多“官气”少。后发地区,当有更大的胸怀和信心“自我开刀”。

《山海情》的成功,让那些以戏说、宫斗,无脑、泡沫甩锅观众喜好的人傻眼,让那些追求离奇、刺激、天马行空“手撕鬼子”,不触碰现实,动辄甩锅“禁忌”的人闭嘴。观众看得懂深沉的民族记忆,会在真实的人生悲喜里有哭有笑,可以接受社会发展的循序渐进,能够在富足后同情弱者,心怀未来。只是这样的剧作,对观众来说还嫌太少。

中国的“先富”们,迄今不过30余年。贫困是我们曾经的底色,是埋藏在中国人心里共有的痛感,所以穷的共情轻易洞穿人心。真实最有力量,《山海情》的成功,恰恰是对真实的回归,是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信条的再一次证明。进入乡村振兴,我们更期待这样的“神作”不断。不怕亮短,不怕揭丑,是脱贫胜利后的全民自信,是真正摆脱贫困走向未来最应具备的心态。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