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故园若消逝 归梦何处依——读朱学东《故园归梦长》有感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郭婉云

对于故乡,人们的情绪总是相似的,必然是有深情的。再加上回忆里年代的悠远感,故乡的空气显得更加清新,风物更有自然的韵致,民风民情更纯朴美好,就连看起来循规繁琐的乡间民俗,都觉得充满了体现生活信念的趣味——想起“故乡”,很多人往往都会带着滤镜,无论是怀旧的还是清新的,都有充满超越现实的浪漫感,朦胧、甜蜜,让人心旌荡漾,思绪万千。

读《故园归梦长》,我的关注点并不在柔光下故乡美好的样貌,尽管里面有专属于故乡与回忆特有的味道。我磕到了太多隐藏在甜蜜里的玻璃碴,尽管作者已经用很少的篇幅与很克制的语言,假装轻描淡写,但是他的反思与反抗,却是激烈的。

在《江南七月半》一文中,作者说“生活方式改变,其他改变也会到来。如果不是格式化般的强制推进,而是慢慢演进,或许,过七月半这样的习俗,会维持相当长的生命力。但是,如今农村遭遇的革命,是几千年来所未有的,是断裂式的。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的乌米饭,消失的水浮莲,《寒花葬志》中小女孩手心的荸荠,在被营销化了的端阳节……这种断裂式,在这些逐渐忽视的事物中,被赤裸裸地表露无疑。乡土文化的式微断裂,源于这个标榜推倒重来的时代。时代进程虽无法阻挡,但是必须要以这么简单、粗暴、快速的方式去塑造所谓的新世界吗?

父辈们将在家乡经历的日与夜,融入自己的血液,长出安分守己与乐天知命的枝丫。我们这辈离乡背井奔赴城市,对于故乡故土的印象已如雪泥鸿爪,只有遇到某个触动点,才会在记忆深处依稀回想起儿童时吃过的糖饼、吹过的树叶、喝过的井水、对年节的期待与念想。而我们在面对钢筋水泥里成长的下一代,又将如何告诉他们:什么是故乡?什么是民俗?什么是风土人情?父辈们在故乡的土地上咀嚼出生活的百味,我们在对故乡的回忆中咀嚼出生活的甜味,下一代从抽象的“故乡”中,咀嚼到什么?嘴巴吧咂一下,索然无味。

有乡土文化加持的时代记忆,充满了希望;脱离那个纯粹的“故乡”后,扎根土地的人们,已千疮百孔焦虑不堪。断裂的根须无法伸向远方,只会在板结的土地里自然消亡。所以,作者还是幸运的,至少还有故园,梦尚有归处。而对于故园已被摧毁,堆叠出巨大的工业文明堡垒的新世代,物理原乡无觅处,更不要奢望精神原乡了,更不知道该如何安放自己的魂灵。

感谢作者能从故园的残垣间,抢救出那么一点已经支离破碎的记忆!

希望时代能给后辈们保育好一个故乡,一段农业社会古老的习俗,留到日后,也能让他们如自己的祖辈一般,有心潮涌动的机会!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