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古镇织布街的春天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新开的民俗、餐饮店。

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原汁原味的青石板路,充满历史感的古码头……

阳光明媚,樱花烂漫。19日,本报记者走进位于猇亭的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织布街,感受这里扑面而来的春意。

日新月异的变化

汽车沿着刚刚刷黑的金猇路,一路开到江边老织布厂附近,一块精美的织布街标牌,竖立在街口。

始建于明清时期的一栋栋老屋,散布在老街的各个角落:汪家老屋,董家老屋,段家老屋……

街巷里,居民三三两两坐在门前、小院,或饮茶,或聊天,一派怡然自得。

从小巷穿到江边,天空豁然开朗:在大江之畔,全长一千多米的江岸休整一新,栏杆整齐划一,房屋错落有致,道路也是颇有特色的青石板……

在江边古码头附近,一家私家小厨格外引人瞩目。古老背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家去年新开的店,老板专门从附近收罗各类古董、家具,用来装饰,非常受市民欢迎。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国家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护岸整治;去年以来,相关部门又对织布街路面进行改造,保护、恢复原有的青石板路;随着环境的全面改善,众多居民经过审批,按照要求对老旧房屋进行整修,织布街迎来了全新的面貌。

古镇的红色记忆

“我是在织布街长大的,曾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介绍我们的织布街。”穿行在织布街的巷道里,1988年出生的社区工作人员杨然对织布街的历史信手拈来。

明末清初,纺织业传入,清代、民国时期,纺织行业更加繁盛。形成了纺、织、染、织机制作等一体的纺织行业。从下街尾部至下正街,家家纺纱,户户织布,通称织布街。1935年,古老背有家庭织机1000余台,遍布城镇及乡村。机枢之声,日夜不绝。棉花上市旺季,日产土布3000余匹。

古镇素有革命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刘真、黄珂等来到古镇,组织织布街热血青年办识字班、读书会,引导群众投身抗日斗争。

1940年,日寇入侵猇亭,抗日义士邹连三在织布街汪家祠堂拉起猇亭第一支抗日游击队,他们昼伏夜出、打击日寇侵略者嚣张气焰。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0师418团,从鸦雀岭“奔袭古老背”,猇亭古镇解放。战斗结束后,时任418团团长黎原将军进入孟家老屋看望慰问居民群众。

20世纪60年代,江边黄家湾有一株500年的皂角树,上设民兵哨所值守,此哨所被新闻记者誉为“峡江红哨”。如今,织布街庙河码头的皂角树,成了游客网红打卡之地,诉说着曾经的难忘时光……

老街的春天畅想

“餐馆去年开了一年,一家人的工资钱挣出来了。”在织布街柳树河巷一家餐馆门口忙活的唐玉新告诉记者。

去年6月,唐家投入数万元,将7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修一新,添置了厨房设备等,主要由儿子、儿媳打理,白天做餐饮,晚上做烧烤,唐玉新和老伴闲时便过来帮忙洗菜、带小孩。

“去年是起步,游客还没有那么多,随着织布街的环境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唐玉新说,全家人对织布街的明天充满期待。

记者看到,唐家餐馆附近竖立着一架巨大的织布机模型。

古老背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提取纺织文化、码头文化等元素,打造了以“历史记忆”和“新新乐园”为特色的织布街景观,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建成一批精品项目。

走进民宿,可以感受织布街文化记忆,品尝猇亭传统美食;来到儿童手工制作陶瓷工艺培育基地,让小朋友们随时放飞梦想的摇篮;进入“蓝染工坊”,游客可以手工体验昔日织布街手工制作蓝染工艺……

漫步猇亭区,最美织布街。在古牌坊下打卡,聆听“奔袭古老背”的故事,感受古镇织布街的春天。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方正申明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