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他的人生因舞狮而精彩 记宜昌非遗传人、“宜昌狮王”杨开林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杨开林的龙狮队在“最忆是宜昌”非遗赶集会上。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冯汉斌

虎年将至,记者到“龙狮之乡”伍家岗区采访,一阵阵热闹非凡的锣鼓声后,打动我的,是那威武刚劲的龙吟狮吼和龙腾狮跃。一时之间,周围的空气弥漫着“劲舞狂狮乾坤动,祈福祥瑞天地兴”的巨大气场,这就是声名远播的伍家岗区龙狮文化。

给伍家龙狮文化赋能、铸魂的,是一位45岁的男人,他就是“宜昌狮王”杨开林。在他的伍家龙狮传承基地,最大的感受是眼花缭乱,除了传承基地的牌子,这里还是伍家岗区龙狮运动协会、开林龙狮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宜昌艺林堂龙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所在地,还有童学馆、培训馆等等,这些机构,杨开林都是灵魂人物。

伍家厚重的龙狮文化,因杨开林而发扬光大

伍家岗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唐鑫告诉我们,舞龙文化早年在临江溪一带流传,舞龙一般由十多人组成,配以鼓、钹、锣、唢呐等伴奏乐器,一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人舞动龙体紧随其后。几条龙灯相聚时,其盘旋翻腾、圆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势。“现在伍家乡的竞技舞龙队由10人组成,前有‘子母灯’在前面引路,行进中有‘龙尾鼓乐’伴奏,不仅将走圆、寻珠、跳龙门等传统动作舞了出来,还增添了不少竞技动作。我们伍家岗区,最长的龙灯可以达到五十五节。”唐鑫说,至于舞狮,最早在张家坪、杨家老屋一带流行。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持绣球作为引导,引诱狮子起舞。舞狮人表演重于扑、跌、翻滚、跳、跃及搔痒等动作,逼真地表现狮子雄健勇猛、神态活现的特点。舞动时,配以大鼓、锣、钹的伴奏,动作合拍,惟妙惟肖。舞龙舞狮,既体现了团结、协作、向上的伍家精神,也给人以美好振奋的视觉享受。

在伍家岗区,龙狮文化最厚的无疑是伍家乡,而渊源最深的是共升村和共和村。共升村的杨文炳、刘传斌,共和村杨家老屋的杨文斌、杨文松、杨文楼,他们是伍家乡较早学习舞狮的民间艺人,通过代代相传,伍家龙狮文化薪尽火传,成为伍家民间文化的重要担当。而伍家乡龙狮训练基地负责人杨开林,正是杨文炳的孙子。杨开林在传承祖父舞狮技艺上不断钻研创新,不断挑战高难度,细心揣摩狮子的性情和神态,将舞狮表演得活灵活现,进一步提升了舞狮表演技艺和观赏性,他自编自演的很多节目,如《凳狮登高》《高杆采青》《梅花桩狮》等,成为伍家乡龙狮训练基地的看家节目。

“宜昌狮王”的人生,因舞狮而持续精彩

著名作家柳青在《创业史》中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追溯杨开林的人生,1999年是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杨开林22岁,父母都是农民的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总不能种一辈子蔬菜呀。思前想后,本来有点祖传舞狮基因的杨开林,开始跟随同村舞狮世家刘传斌学艺。因为身手矫健,表演有活力,龙狮技艺很快上手,他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舞龙舞狮,靠的是一股精气神儿,要淋漓尽致地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展现出来,表演时配以鼓、锣、钹的节奏,那股闹腾劲儿,特别受百姓喜欢,也特别接地气。杨开林铁下了心,这辈子就做好这件事,当年,他在伍家乡文化站的扶持下,开始招募队员,组建舞龙舞狮表演队,并自任舞狮队队长,“舞狮运动是一件胆大心细的活儿,一个好的舞狮选手,首先要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项运动,要有一股一往无前的钻劲。其次才是身体条件,协调性要好,思维灵活,富有表现力。”杨开林说,当时的队员主要是从各个村里招募来,大家共同学习与训练。记得组建团队后的第一场表演是1999年9月,时代广场的开业表演,演出非常成功。2003年,杨开林担纲的龙狮队参加了宜昌市首届民间民俗大赛,现场表演中,龙狮队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动作,有惊无险,观赏性极强,获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他和他的龙狮队在大赛中一舞倾城,获得了“宜昌第一龙、第一狮”称号。

渐入佳境的杨开林,开始将龙狮运动当作事业来做了,甚至还腾出了自己的住房作为训练场,利用晚上或农闲的时间,请各路老师给大家上课,“舞狮,动作和节奏很重要,要动如猛虎擒羊,静如老僧入定,快如万马奔腾,慢如潺潺流水。达到这种效果,不但要掌握技艺,还要传递情感。要有一股志在必得和非我莫属的锐气,才能圆满完成一连串的动作。”杨开林说,为了让自己的龙狮技艺更上一层楼,杨开林先后在2005年和2009年参加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教练员培训以及湖北省农民舞龙教练员培训。2017年,杨开林又参加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举办的全国舞龙舞狮教练员培训班,并通过考试,取得国家龙狮运动教练员证。

舞狮比较高难度的动作,就是跳桩。杨开林的龙狮基地一直练的是南狮梅花桩。它要求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演成狮子的模样,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的配合,通过在1.5米至2.7米高的各种梅花桩上做出搔痒、抖毛、酣睡、翻滚、倒立等姿态和动作,表现狮子勇猛彪悍、顽皮活泼习性的表演形式。“这种桩要很好掌握不容易,还要克服心理障碍,一般要有三年的功底才能正式上桩。”杨开林称。

1月12日,屈原故里年货赶集会开集。当天,杨开林的龙狮队应邀为赶集会助威,精彩的表演让观众掌声不绝。

身为非遗传人,杨开林想培养出更多的舞龙舞狮高手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经过艰辛的努力,杨开林在舞龙舞狮技艺传承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他的龙狮队也从几个人的小打小闹,发展到近百人的团队。他被命名为宜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去年年初,杨开林再获表彰,成为宜昌市劳动模范。此前,2008年11月,伍家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狮)”称号,杨开林居功至伟。

近年来,杨开林将重心放到龙狮的传承上,只要有人想学,他都很热心,免费上门指导,还联系多所幼儿园、小学和三峡大学,将龙狮技艺送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传统文化。“龙狮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杨开林说,他的儿子杨天钰今年16岁,为了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他8岁开始就跟着爸爸杨开林学习龙狮艺术,如今玩得也有模有样。

传承之外,还要创新。目前,杨开林拥有南狮、北狮、竞技龙灯、传统龙灯、喜庆大鼓、花轿、民间吹打、欢乐秧歌、欢乐腰鼓、采莲船和蚌壳精等队伍,他还大胆突破,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加入声、光、电等技术,发展出灯光狮、电光狮、夜光狮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龙狮艺术是传统,但也要不断加入新的元素。”杨开林说,在伍家乡文化站的支持下,他们还组建了开林龙狮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拓展手工龙狮制作,这样既节约成本,又增加了收入,还传承了技艺,可谓一石三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放春满园。为把龙狮文化向纵深推广,伍家乡坚持实施“五个一”,即创办一个龙狮培训基地、建设一个龙狮活动中心、每支龙狮队伍定期上一节龙狮培训课、每村至少一支龙狮队伍、每年举办一次大型龙狮活动。目前全乡16个村均有龙狮队,16个村都建有文化广场,可用于龙狮训练和开展龙狮文化活动。

“在政府支持下,我们现在有了高大上的训练场所,希望更多的人来此学习龙狮技艺!我想为伍家、为宜昌培养更多的舞龙舞狮高手。”杨开林最后郑重地说。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