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文旅 > 正文
1924年,李四光曾来宜考察三峡地质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李四光归国时的照片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黄今

通讯员程锡勇

李四光(1889-1971),字仲拱,原名仲授,湖北省黄冈市人,蒙古族,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宜昌市档案馆珍藏的相关文献,曾记载了李四光在宜昌考察三峡地质的相关情况。

青年时赴多国求学

李四光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垫,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发现写错后,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又觉“李四”不雅,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他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7月,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出任实业部部长。

1913年,李四光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18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

从1920年起,他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在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考察三峡地质成果丰硕

1924年春天,李四光带队来到宜昌,先后在南津关、三游洞、洪溪、平善坝、石牌溪、南沱、黄陵庙、三斗坪、坦平溪、白水溪、美人沱、崆岭滩、九畹溪、龙马溪、新滩、香溪、秭归等地,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系统测制了地层剖面。

同年,李四光与赵亚曾合作,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了峡东地质及长江历史的论文,论文系统建立了峡东震旦-第三系地质剖面,探讨了三峡地区的隆升历史与地壳运动。论文将秭归新滩龙马溪一带地层确定为“志留系龙马岩”。其中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的剖面,更是中外地质学界研究的标准剖面之一。

调查中他发现,宜昌中部丘陵地区多喀斯特地质,山中多溶洞,厚厚积淀的钟乳石、石笋遍布其中,洞中往往有地下水系。在考察了三峡地区地质地貌后,因完成《李四光地质力学构造形迹》而成为一代宗师,世界著名的“李四光地质力学构造形迹”和最古老而原始的带壳动物化石,即发现于西陵峡境内,地层是中国南方标准地层区之一,出露的许多典型地质剖面在中外地质领域享有盛名。

他建立的三峡震旦系剖面,创立了震旦系这一地层单位,为国际地质学界所认同。黄花场奥陶系剖面地层发育完整,化石丰富齐全,被认为是中国奥陶系的典型剖面。王家湾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是国际上已知的三个代表性剖面之一。

李四光之行及其论文的发表,奠定了长江三峡地区地质研究工作的基础,开创了中国地层学研究之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秘密回归

李四光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秋,他到英国讲学。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邀请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他当机立断,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58年,他加人了中国共产党。1971年4月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毕生研究地球科学,在地层、古生物、地质力学、第四纪冰川、油气资源、地震、地热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