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云生雾养茶飘香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4月12日,连续春雨后的第一个晴天,太阳洒在脸上有些灼热,城区市民大都穿着单衣,甚至还有人穿上了短袖。

三峡地理采访组在前往夷陵区邓村乡顺着黑色柏油路盘旋,随着海拔逐渐升高,凉意飕飕。在太平溪镇茅垭村时海拔上升到800米以上,白色的晨雾时聚时散,一时停留在山巅、一时缠绕在山腰。因一场雨水冲刷,一个巨石躺在路上挡住去路,公路养护工人正在用大锤夯碎巨石再一点点搬出路面。借助短暂的停留,记者一行添加衣物御寒,这就是高山与低山形成了泾渭分明气候特征。

清明已经过了一个多星期,海拔800米以上的邓村刚刚降下过桃花雪,海拔1000米的萧氏茶山公园还有白雪。其实,桃花雪在茶乡邓村成为常态,2018年邓村茶农还有过踏雪采茶的经历。

车钻过迷雾、穿过茅垭的山巅就到了邓村境内,洁白的云朵在空中拉上大幕,太阳也只能间或偶露一下绯红的面容,阳光洒在碧绿的茶园里,让如动车蜿蜒的茶行多了些许妩媚与娇翠欲滴。

茶农胡学文每日采茶收入800元

春茶季,对于茶农来说属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季节。

63岁的胡学文有5亩茶园,都在海拔800米左右区域,当茶叶有了芽尖时他和老伴就守在茶园。茶叶越采越发,老两口不依赖外力,自己采茶。老胡说:5亩茶园在当地属于小户,虽然是小户,但是5亩茶园夫妻二人依然对付不过来,他将1亩多茶园送给了侄儿采摘,老两口伺候3亩多茶园,他老伴是采茶的主力军。

夫妻分工明确,老胡负责家务、喂猪、做饭,忙完家务后采茶。而老伴从鸡叫时钻出被窝,只要不下雨就到茶园采茶,晚上直到摸不着茶叶才回家,中午甚至将午饭送进茶园里。

老胡坦言:采茶的数量仅相当老伴的50%,收购价30元/公斤那天老伴采了20公斤,他只采了10公斤,“每天收入900多元。”

老胡说:不是茶园越多越好,面积大采不了也是浪费,春茶季他家每日进账800元。

截至4月12日老胡已经将1万元装进了口袋,他很是满足,3.8亩茶每年收入3万元,忙一季管一年,生活支出够了。

一场春雨惊走了茶客

咔咔咔、咔咔咔……

蚕吃桑叶一样密集的声音,就是刘兴菊与2名茶客采茶的同期声,双手节奏紧凑。记者现场观察发现,每一秒钟就有3片茶叶进入了采茶人手掌心。

刘兴菊是原邓村国营茶场的职工,她与丈夫及2名枝江茶客正在一片约5亩地的茶园里采茶,茶园边放着碗筷,显然刚刚在茶园里用过午餐。

这片茶园已是茶旅小镇的资产,也是茶旅小镇的观光景区。

在10天前,枝江的6名茶客给她家采茶,持续的降雨和密不透风的雾,让4名枝江茶客没有了耐心,带着行李拂袖而去。而当天虽然空中有雾,天气转好后,采茶的劳力减少了一半让她有些焦急。

刘兴菊在茶场改制后承包了19亩茶园,其丈夫在10米外未佩戴任何工具光着头采茶,而刘兴菊与2名枝江女茶客像采蜂蜜人一样全副武装,戴着布帽,布帽周围及肩颈部分被布披肩包裹的严实,只是露出面部,“这是防晒措施。”

采茶时间长会导致脸部肿胀、双手食指与拇指漆黑,这是茶碱和叶面灰尘留下的采茶印记,并刻进了指纹深处。本来采茶季就茶客稀缺,时断时续的降雨赶走了3名骨干茶客,让刘兴菊很是不安。19亩茶面积巨大,重要时间点就是春季,采不完就会大大影响家庭收入。

她的心情与前来观光的茶旅小镇客人很是不同,客人们悠闲自得,不时到山顶的茶脊上拍照。

眼看谷雨节气就要过去,邓村茶山“立夏三日成木”,届时茶叶嫩度不再,不再适应人工采摘,都是用理发的推剪一样机械采茶,价格会一落千丈……

刘兴菊的焦急是邓村高山茶农的写照。

3月20日,6名茶客从枝江候鸟一般按时归来,这是多年形成的约定。当时是4:6比例分成,茶客采的茶叶茶客占40%,茶园主占60%,“根据当日采摘的茶叶数量分成,开园初期采的是剑豪茶。”

后来随着茶叶变成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后,分成比例就变成了5:5.对半分成,执行5:5分成的同时,茶园主人,负责茶客的一日三餐及住宿。据老茶人介绍:即便宜昌大叶种每500克芽茶需要采5万多个茶芽才能制成,也就需要手指在茶树上跳跃5万多次才能制成一斤干茶。

每年春季,当阳、枝江这些平原区域的妇女就会踏春而来,到茶区采茶,然后从江边太平溪开始,一路采到山顶邓村,采完茶回乡春种。

枝江的3名茶客并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姓名,在她们看来到茶山采茶似乎不是很体面的事。事实上一度时期,在80年代平原人对山里居住的人都有些优越感存在。

当然今非昔比了,邓村乡被称为“三峡云顶”茶旅小镇。

3月27日,记者今年第一次到邓村茶园采访时,当阳市育溪镇绿林村一组的林兴菊、阮祥美3姐妹是邓村茶场茶区的第一拨采茶客,从口音听出了当阳味道。阮祥美一直在夸赞邓村:“这个地方这么美,怎么叫山巴佬呢,如果我未嫁也许我还会嫁过来呢。”但是一场春雨惊走了她们。

据了解:每年春季邓村有5000多名茶客,这些茶客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的无论是种茶者、还是采茶者基本看不到青涩的面孔。

因邓村属于茶叶专业乡镇,面积10亩以上的户很普遍,茶客每年减少。江坪村茶场承包者黄成家告诉记者:人工采不了时就机采,是唯一的办法。随着采茶人的老龄化、茶叶后继无人成了趋势,观其型、看汤色、闻其香、品其滋味、三杯五盏依旧当初味的邓村茶,正在被机采替代。

茶叶加工厂春茶原料靠抢

4月12日下午5点30分,记者走进了刘兴菊天天卖茶的茶叶加工厂——昌发茶业。

昌发茶业老板郑昌玉刚刚起床,开始了晚间茶叶加工准备。加工黄芽的生产线已经热气腾腾,杀青时冒出的汩汩白气与茶香萦绕在一起。昌发茶叶加工厂在邓村属于中型,9组复干机一字排列,15台揉茶机2路排列,3000平方米的厂房显得并不空旷。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厂却容纳了30名季节性员工,春茶季这些员工下午3点上班、次日早上6点钟结束,两班倒。

因为刚刚降过一场雨,茶叶并不多,加之今年春季气温偏低,产量不高,加工名优茶鲜叶靠抢,昌发茶业的2台鲜叶大篷车在外收购。

郑昌玉介绍:4月20日之后才会进入高峰期就会24小时加工。在他这里季节性务工的工人都是熟练工,李正荣就是办厂就在这里的技术工,干了18年。春夏两季能挣回5万元工资,一般上一天班休息一天,下雨就放假。按加工量计酬,单日工资不足300的,他负责补齐不低于300元每天。

郑昌玉夫妻及儿子儿媳都是茶人,是并不多的茶业传承。今年春茶、天晴少,下雨多、气温上升慢,名优茶比重比往年高。他注册了小江园商标,每年依靠自己的品牌能销售100多万元。无论春夏,晚上加工的茶叶,早上7点钟以前,大雾尚未散去,就要运送到三峡茶城交易,当天交易的价格高,收购价就抬高,价格低收购鲜叶的价格就低,电话遥控在家负责收购的妻子易蓉。

郑昌玉不无隐忧:现在春茶原料竞争激烈,必须走出去收购,进入春茶尾茶叶都送上门。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收购都需要体力好、接受能力强的年轻人,而现在加工人员普遍老龄化,加工领域茶人后继无人成了茶人断层现象。

●撰文: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黄善君

●通讯员:罗军林悦跃

●摄影:全媒记者黄善君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