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倾注深情 兜底民生暖民心

+1

-1

收藏

+1

-1

点赞1

评论0

福利院成为老人和孩子温暖的家园。

学院街道解放路社区为困难群体发放爱心消费券。

五峰湾潭镇三台坡村慈善扶贫超市为困难群众兑换积分。

云集街道果园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义诊。全媒记者景卫东 摄

三峡晚报全媒首席记者高伊洛 通讯员蔡冬梅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人民群众,始终是党和政府最深的牵挂和最大的担当。

民政部门,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最贴近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一。

养老,扶贫,兜底保障,社会救助,大病关爱,社区治理……这些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内容,均是民政部门的主责主业。

“十三五”时期,宜昌民政人牢固树立“民政爱民 民政为民”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倾注深情,聚焦脱贫攻坚、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聚焦脱贫攻坚 密织兜底保障网

“谢谢你们,这真的是雪中送炭!”

12月2日,远安嫘祖镇窑河村,村民杨某从民政干部手中拿到4260元临时救助金,眼眶湿润。

就在1天前,一场大火让他和全家如临深渊。

12月1日晚11时左右,杨某家中因房屋电线老化导致失火,造成自家及兄弟家共6间正房被大火烧毁,出现较大财产损失。

“当时感觉天都塌了!”杨某说。让他重燃希望的是,次日一早,镇民政办工作人员接到消息,立即赶到现场查看灾情。随后,民政部门按照临时救助标准现场给予受灾农户临时生活困难救助金(每户4260元),解决群众灾后重建期间的生活困难问题。

这份及时救助,来源于我市民政部门的“三救助一兜底”(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和政策兜底保障)政策。

2017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三救助一兜底”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共筹资28.92亿元救助172万人次。

同时,我市不断提高全市社会救助标准,推进低保审批权限改革,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或健康扶贫基金)四位一体“一站式”结算,加大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力度。推进“三留守”(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到2020年,“三留守”关爱组织和服务项目全覆盖。

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城乡低保保障平均标准年度增幅稳定在10%、16%左右;特困人员自愿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提前完成预期性指标。

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委托乡镇审核全覆盖,审批时间缩短至一个月内。建立特殊困难群众“关爱+保护”机制。

今年,我市又出台《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基本民生和兜底保障助力脱贫攻坚十项措施》;扩大低保覆盖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残人员、罕见病患者等纳入“单人户”施保范围。

聚焦群众关切 居家养老不是梦

“我每天来这里,菜不错,干净卫生,还实惠!”12月24日中午,家住学院街道尚书巷社区的黄奶奶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花10元钱便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该中心能够提供的养老服务,不止于餐饮。老年大学、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室、健康小屋、心理咨询室、图书书法室等一系列为老服务场所,一应俱全。

“在这里,可以满足老年人助餐、助医、助洁、助行、助学、助急、助乐、助购、助聊、远程照护等全方位的服务。”社区书记杨荣奎说。

尚书巷社区位于宜昌老城区,属于老龄化较重的社区之一。2019年,在市、区民政局和学院街办的大力支持下,社区投资100余万元,将原北门外正街社区办公阵地改造为独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重点保障困难、高龄、失能、失独、留守等特殊困难群体养老服务需求。

记者了解到,在宜昌,这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是遍地开花。

“十三五”以来,市民政部门全力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全市养老床位达到3.42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成功争取国家级养老示范项目3个和市级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示范项目1个,总投资42.85亿元。我市出台支持养老发展“黄金十条”,支持养老企业疫后重振,2020年3月为全市养老机构发放运营补贴和工作人员临时补贴1430万元,2020年12月为65家养老服务机构发放养老服务补贴740万元。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补齐短板是重点。今年以来,宜昌完成农村福利院“冬暖工程”97家,“平安工程”24家;实施老旧社区和贫困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6个,已全部完工。全面启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在线培训,培训1043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为全市11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233万元,为5878名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发放补贴399万元,为4123名留守老人政府购买服务支出139万元,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精神慰藉、救助帮扶、电话询问等关爱活动11万人次。

着力推进医养结合改革。164家养老机构基本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印发《关于鼓励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的通知》,对护理型养老床位运营补贴提标30%,最高达3900元/床位/年;实现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约全覆盖。着力推进养老机构改革。实行公建民营改革5家、实行服务外包改革27家、全市农村福利院改革22家。着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达到139个,基本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聚焦基层治理 社区成为温暖的“家”

“望洲岗社区联合五福家庭教育,风向标美发店开展关爱特殊群体义剪活动”;“二马路社区会议室,福祥助残养老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为30余名老人讲解智能手机知识”……

在“云益家——社会组织的家园”微信群里,每天都是这般热气腾腾。各种社会组织的各类服务活动层出不穷,从不同侧面服务广大市民。而“云益家”则是这些社会组织共同的家,帮助他们抱团成长,合作双赢。

社区社会组织的蓬勃健康发展,是我市民政部门着力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就在本月,市民政局已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力争到2025年,宜昌将实现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5个社区社会组织的目标。对于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养老照护、公益慈善、促进和谐、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采取降低准入门槛的办法,鼓励支持发展。

“十三五”以来,市民政部门着力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宜昌建成城市社区“五务惠民”和农村“四务惠民”服务体系,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宜昌市城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制度。培训社工1800多人次,培育社会工作机构48家,1140人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志愿服务注册登记人数达到78万人。

今年,市民政局认真落实《宜昌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统筹协调相关市直部门,出台《宜昌市城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成立宜昌市社区学院。

宜昌还在全省率先制定“小微权力”清单,积极构建民主自治、权责明确、公开透明、操作规范、简便高效、监督有力的“小微权力”运行体制和机制,省民政厅给予充分肯定并推荐其他市州学习。

数字看民政

在全国率先实施“三救助一兜底”三年行动计划,共筹资28.92亿元救助172万人次。

全市养老床位达到3.42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

全市社会组织总数达到2547家,志愿服务注册登记人数达到78万人。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